汉代董仲舒指出养心靠义
中医新闻 2020年02月08日 浏览:3 次
老子说: 吾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以慈爱、俭朴、不做背离天道之事为原则,来修身养性以奉天命。
《乐天长寿辞》中说: 健康要道,端在正心。喜怒不萦于胸襟,荣辱不扰乎方寸。纵遇不治之疾,自有回天之功。 一个纯正智慧的人,身体器官的各个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机体的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更强大。
平日,纵使我们饮食有道,运动有方,也只是在追求之术,而非养生之道。唯有修心养性才能以道御术,回归养生的根本。
从古代智者、精英的片言只语中,我们可以获取很多关于修心养生的灵感与启示。
修心
唐代著名禅师无际大师,91岁无疾而终,生前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 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须速戒之。
无际大师的修心药方,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思想:敦伦尽分、行善积德、知书达礼,从容中道。明白了这一总的道理,且坐言起行,则人的心性也就安定了,心性安定则知享天命,故而身心安泰。
恬淡处世
古人说: 取乐琴书、颐养神性 ,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是指音乐、绘画、对弈、垂钓等,可使人的性情受到陶冶熏陶,让人知情识趣,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子主张 少私念,去贪心 ,认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意即一个心存贪念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而其自己也会终日魂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凡事留有余地,有风不要驶尽帆,追求事业的同时,也要关顾自己的身心健康。病由心生,受世俗的影响,易心浮气躁,妄念纷飞,心存怨气,从而导致心气神皆不顺,容易致病。身处宁静之中,保持心境澄明,必然有利健康。
仁者寿
孔子提出 德润身 、 大德必得其寿 、 仁者寿 、 修以道,修道以仁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观点。寿,有两层意思:其一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 死而不亡谓之寿 。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明却影响深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养心靠义
汉代董仲舒指出 养心靠义 , 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 ,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高尚的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
孟子提出了 爱生而不苟生 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 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良好的修养有益于人体健康,每一个人都应 善养浩然之气 。
行善修心
唐代在《千金要方》中写道: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明代的《寿世保元》称: 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
张景岳在《先后天论》中写道: 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
医学研究表明,人在做好事后,唾液中免疫蛋白含量大大增加,这是一种抵御的抗体。
修养德行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 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明代医学家孙志供认为: 德为福寿之本 。
东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指出: 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唐代孙思邈也言: 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
补气,滋肾,益精,用于气阴亏虚、肾精不定所致的头晕、心悸、目眩、耳鸣、健忘、失眠、疲乏无力;更年期综合症,病后体虚见证书证候者。
藤黄健骨丸治骨质增生吗小儿厌食怎么办银川牛皮癣医院地址
- 上一篇: 龙胆泻肝丸汉源的说明书
- 下一篇 白沙丹的功效与作用
-
面对攻克痛经新闻不应一笑了之
2019-07-16
-
在医学教育中植入人文精神
2019-07-15
-
中医如何淡化疤痕
2019-07-13
-
江苏推广多学科一体化诊疗
2019-07-13
-
海马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2
-
补肾药膳让身体日渐强壮
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