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三略与中医治则作者仲易
中医减肥 2019年11月29日 浏览:4 次
本文导读:《黄石公三略》简称《三略》,传说是汉初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所 著,传授给了张良。《史记·留侯世家》有“张良尝闲步游下邳,有一老父……出一编书曰:“读此书则为王者师……旦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的记载。 《黄石公三略》简称《三略》,传说是汉初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所 著,传授给了张良。《史记 留侯世家》有 张良尝闲步游下邳,有一老父 出一编书曰: 读此书则为王者师 旦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的记载。《三略》一书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等等。其中有很多思想与中医治则有不谋而合之处可见同样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与兵法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已经很难完全分开,其中的战略思想在中医治则中有很多反映。
中医治则是中医学防治疾病、保持和恢复健康之总则,是中医临床治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论治、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缓急、三因制宜、因势利导、正治反治等概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运用规律。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云: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的宝贵思想 因势利导 也是中医治疗法则的精髓之一。《黄石公三略》云: 顺举挫之,因势破之。 主张因势利导,根据形势采取相应的策略。 卑者贵之强者抑之 横者挫之,满者损之。 中医治则也强调顺病邪性质和部位而治,根据病情的不同、正邪虚实的形势采取不同的治法。根据不同病邪所造成的 势 ,尤其是以实邪为主的病证,应根据邪气所在部位和性质采取相应措施,使之从最简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以免病邪深入而过多损伤正气。
随其性而宣导之,就其近而祛除之,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中医因势利导的治法有很多,较典型的例子是通因通用。如食滞内停,阻滞胃肠,致腹痛泄泻,泻下物臭如败卵时,不仅不能止泄,相反当消食而导滞攻下,推荡积滞,使食积去而泄自止。又如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所致的崩漏,如用止血药,则瘀阻更甚而血难循其经,使出血难止,此时当活血化瘀,瘀去则血自归经而出血自止。
当敌人气势汹汹而来,我方一时难以取胜的时候,《黄石公三略》采取的策略是: 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之,敌悖义之。 然而当病邪强盛,一时难以治愈的时候,须避过邪气猖獗势头,而在其既衰之际击之。《灵枢 逆顺》 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即论此法,这也是因势利导的一个方面。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黄石公三略》中则是简单的两句话: 敌动伺之,敌近备之。 人们不但要治病,更要防病,不但要防病,更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 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无论是 因势利导 ,还是 治未病 的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既能指导军事家们的战略方针,也启发了医家的治疗法则,将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加以利用,将有助于中医药更好地造福社会与全人类。
作者:仲易。号:4949 525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孩积食怎么快速消食微信小程序工具
如何判断宝宝吸收不好

- 上一篇: 夏至暑热旺心静自然凉
- 下一篇 20天新生儿便秘怎么办
-
都市健身新概念
2019-07-16
-
眼睛草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6
-
菜豆树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2
-
中医治疗雀斑都有哪些偏方
2019-07-11
-
中医提醒女性也补肾
2019-07-07
-
水母雪莲花育苗移栽的几点经验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