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减肥

出伏天做好这两件事健康过秋天

中医减肥  2020年01月19日  浏览:5 次

出伏天做好这两件事 健康过秋天

夏末秋初湿气重,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就易伤身。特别是中老年人,脾脏功能下降,就更容易受到水湿的侵害。此外,出伏后,天气渐凉,也是秋燥的开始,这样的天气里,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干咳无痰。如何应对?

.hzh {display: none; }  做好祛湿保卫战

出伏贴:祛除残余湿邪

方法很简单,就是将茯苓贴到肚脐上。用茯苓末10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上,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一般12小时换1次药,连续敷4次就可以了。这样,茯苓利水渗湿的有效成分就可发挥作用。

藿香煎水泡脚

除此之外,也可以用藿香煎水后来泡脚,按揉小腿内侧的阴陵泉,也有很好的排湿效果。

防秋燥,避免嗓子干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醒说,对付秋燥要多喝水,最好在白开水中加些蜂蜜;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白萝卜、木耳、百合、梨、芝麻等,尽量少吃油炸、烧烤类食物;起居作息相应调整,尽量保持充足的睡眠,做到静心、安神、戒躁、息怒;在保持室内通风的基础上,可在室内养些绿萝、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

专家还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陈医生表示,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应注意增减衣物,预防感冒、颈椎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发作。此时节要记得通风开窗,注意保暖,不可贪凉。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子、毛巾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

相关链接

出伏之后,天气是不是就真的不热了呢?

专家解释,出伏一般与处暑节气时间相近。一般来讲,出伏就代表着出了伏天,炎热渐消;而处暑节气更代表着暑气告一段落,天气会越来越凉爽。出伏之后,北方会明显感觉到凉爽,但是在南方一些地区,凉意还不是很大。而且往往在处暑尾声,人们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本文综合自新华、健康时报、泉州晚报)

秋燥过敏常见症状:皮肤干燥 咳痰

并发症状:脑囊虫病 侏儒症

相关检查:查看更多

推荐用药:秋燥感冒颗粒

清燥退热,润肺止咳。用于感冒病...[详细]

症状体征 用药治疗 饮食保健 病理病因 检查鉴别 并发病症 预防护理

推荐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北京协和医院预约挂号

推荐医生:赵红 张宗芳 李仁杰

冯慧多事之秋,宝宝如何防秋燥?秋燥吃什么秋燥吃什么好向我提问

杭州牛皮癣医院地址
上海男科专科医院
酒泉十佳白癜风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