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保健

张卫东用心的金牌调解员拳

中医保健  2020年05月03日  浏览:2 次

调解工作很苦很累,调解进程中会被当事人误解,甚至还会被骂,这时候就会觉得挺委屈的,但是还要耐着性子心平气和地一遍一遍跟他们讲。 张卫东说,在刚开始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确切想过放弃,但是想想是在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不伏输的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没想到这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 拿到工资的12名农民工激动地拉着张卫东的手不住地感谢着。

原来,他们在李某承包的北京市延庆区的工地做小工,当时约定工程完工后即发放全部工资,但工程完工后,李某一直未全额支付工人工资,心焦如焚的他们多次找李某索要工资均未果。无奈之下,他们找到了当地的金牌调解员,延庆区大榆树司法所所长张卫东。

在认真听了12名农民工兄弟的诉说后,张卫东一边安抚他们的情绪,一边多方查找承包人李某。最后,张卫东于情于法的调解,使得李某心悦诚服,将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全部偿还。

像这样鲜活的调解案例,在张卫东身上已经不足为奇。大到工程占地、土地腾退,小到邻里之间鸡毛蒜皮,只要是为大众解决问题,他都全身心肠投入,尽量使双方都满意。

让当事人都达成满意是我对自己的要求,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受百姓欢迎、让群众满意的调解员。 张卫东说。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张卫东2002年从部队转业到延庆区司法局从事调解工作时,并没有想到这个 听起来就是三言两语就能完成 的工作,一干就是15年。

初来乍到 的张卫东一开始把调解工作想的特别简单,因为在部队的时候,他也解决过手下兵士之间的小矛盾,所以他觉得调解应当不难做。但是真正开始工作后,他才发现调解并不是说一两句话就能办成的事。

16年的部队生活,培养了张卫东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性情,为了做好工作,他积极向同事请教,又买来相关书籍,慢慢学习。

我做一件事,要末就不做,要做就要对这件事情负,最起码要让自己满意才行。 张卫东说。

当上大榆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后,张卫东就一头扎进了农村。他用两天的时间访问了全镇25个行政村,针对大榆树镇辖区面积较大(60.7平方公里)、流动人口较多(约2000人,占总人口1 %)、城乡接合部的特点,他果断决定要成立1个镇级调解委员会、25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镇村两级调委会,还要定期展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

在成立村级调委会时,张卫东遇到了困难。由于需要村里配合,他不辞辛劳, 三顾茅庐 找到村主任,苦口婆心地摆明调委会的重要作用,争取人员、场地支持,硬是凭着工作的韧劲把基层调委会建设的阵地打了下来。

张卫东认为,调解是司法行政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想要做好调解工作必须要把调解的阵地搭建牢固,以后的工作才能顺利展开。为此,他还吸收律师事务所专业律师加入调解员队伍,建立首个乡镇层面调解专家库,定期为调解员展开业务知识培训,每一年至少举行两期镇村调解骨干集中培训班,丰富调解员理论水平,提高工作能力。

调解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去做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的事情,很多时候需要多个人配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更顺利地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张卫东说。

成本最低的解决办法

张卫东曾调解过一起邻里纠纷。其中一家由于盖房子,被另外一家认为多占了10cm的宅基地。而盖房的这家坚持认为自己是依照土地使用证上的范围盖的,并没有错。两家人本来关系不错,但就是因为这10cm,闹得不可开交,乃至差点动了手。

村委会联系张卫东后,他马上赶到现场。经过了解后,他发现原来是当初在做土地丈量的时候,工作人员出了过失,导致土地证上的信息出了错。搞清楚缘由以后,怎么样才能让两家人消除隔阂,完全解决问题成了关键。

为了让两家达成共识,张卫东和同事们连续1周不停地到双方家里做工作,白天家里没有人就晚上再去,做完这一家再到另一家,摆事实、讲道理,终究签订了一份两家都满意的调解协议,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很多纠纷,如果不及时调解,可能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就会升级成刑事案件了,因此需要快速稳定双方的情绪,不让现场失控,再耐心地做双方的工作,拿出一个解决方案。 张卫东说,在紧急情况下,只要他接到,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张卫东一直认为,调解是本钱最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最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

很多事情完全可以让当事人去法院走诉讼程序,但是很多纠纷都是产生在邻里之间,大家都是乡亲,一旦打起官司,就会加深两家的矛盾,乃至演变成仇恨。法院会出一个判决,但是判决书却不能让双方心里的疙瘩解开。 因此,不管调解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是能用调解解决的问题,张卫东都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调解要做到老百姓心坎上

在张卫东看来,想要做好调解工作,必须做好三个字:情理法。他解释说,情就是用情去感动他,理就是用理去说服他,法就是用法去规范他。 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很不容易。这就需要调解的艺术,让当事双方既能接受又心甘情愿。

用心 是张卫东10几年调解经验的真实写照。不论是山区还是平原,只要张卫东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认为调解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只有这样才能跟当事人有话可说,才能更好地讲理说法, 用真心、诚心、决心、信心去做调解,就一定能够做好。

张卫东认为,越是弱势群体,越是需要法律的温暖, 人民调解不光是解决矛盾,更应该是让矛盾化解在萌芽当中,把调解做到乡亲们的心田上。 为此,张卫东每月都会带着他的调解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和老乡唠唠家常,和村干部聊聊村里建设,把矛盾化解在细微之处。

现在,张卫东已经是远近闻名的 金牌调解员 了,殊不知,他也曾经有过动摇。

调解工作很苦很累,调解进程中会被当事人误解,甚至还会被骂,这时候就会觉得挺委屈的,但是还要耐着性子心平气和地一遍一遍跟他们讲。 张卫东说,在刚开始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确切想过放弃,但是想想是在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不服输的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乡镇,走在路上有人跟他打招呼问好,居然是多年前他做过调解的一个当事人,这让他又欣喜又感动: 这么多年人家还记得你,记得你做的事,这类感觉很幸福。

张卫东说,每当成功调解一起纠纷后,尤其是有的当事人还会来道歉、来感谢,他的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所有的委屈就都不算事了。

15年来,张卫东参与成功调解的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加起来有 40多件,不过他却其实不认为调解数量的多少能够作为衡量调解工作做得好坏的标准。

调解的数量越多,证明这个地区的治安情况越不好。我宁可以后一年没有一个调解,这才是我调解想要到达的终究目的。 张卫东说。

衡水治疗包皮过长费用
泰成逸园分院在线预约
上海有哪些癫痫病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