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膳食疗

土茯苓也有赤白二种

药膳食疗  2020年01月06日  浏览:3 次

摘要:土茯苓也有赤白二种,《纲目》中述“入药用白者良”“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而《本草拾遗》述其名为草禹余粮“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泄”。可见白土茯苓与赤土茯苓均具有健脾胃的功效。

对于茯苓,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无论是养生界还是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谓其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古人称茯苓为 四时神药 ,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甚至有学者做过方剂的相关统计,其应用频率最高的一味中药竟是 茯苓!

茯苓由表及里依次是黑色的茯苓皮,淡红色的赤茯苓,白色的白茯苓,奶白色的茯神,灰色的茯神木。

通常我们所说的茯苓是指白茯苓,而如今的现象似乎将 茯苓 的概念片面化了,而且中药在临床的使用方面并不像古人先辈医家那样,往往并不区分到底是白茯苓、赤茯苓、云茯苓、茯神等,甚至还有将茯苓和土茯苓混淆。因此,很有必要来搞搞清楚茯苓这一大家子。

茯苓

茯苓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其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 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即为成熟茯苓,但如果变成棕黑色,则是成熟太过,药力并没有恰好成熟的好。同时《本经逢原》说茯苓 但白不坚,入药少力 ,说明了但白不坚没有成熟的茯苓也不好。

茯苓又称伏灵,它的生长环境很有特点,是抱着松树根生长的。时珍在《纲目》中说其 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 ,但没有将茯神区分。《本经》中寇宗奭说其是 松根之气味,抑郁未绝,精英未沦 遂 发泄于外,结为茯苓,故不抱根,离其本体 ,而 津气不盛,只能附结本根,既不离本,故曰伏神 ,如此说来,似乎茯苓生长的好坏与否,与松树等的生长密切相关,但事实是否如此,就不知了。同时《别录》中陶弘景将茯苓和茯神做了很详细的区分, 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 ,同时指出 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 。

同时,还可称其伏菟(《本经》)。的创始人、也是中医儿科的创始人 宋朝的名医钱乙,患有风湿病,他就是用茯苓来给自己治疗的。他让自己的亲戚到东山上去采茯苓,找到菟丝子以后,用火烧,烧到菟丝子的根部时,就一定能挖出茯苓来。(注:这个传说源于古人在有限认知范围内,对于自然的一种认识及想象。他们认为菟丝子开始生长时有根,爬上其他植物后,它的根就自己断开了,这个根就是茯苓。因此找到菟丝子,底下必有茯苓。)

云南的茯苓称云茯苓,《滇海虞衡志》述 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 ,可见云茯苓似乎较一般的茯苓好。

白茯苓与赤茯苓

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内部白色致密的部分。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

功效主治: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健忘;遗精白浊。甘能补中,淡则能渗,即能滋补心脾而益肺,有能利水通窍除邪热,其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即能扶正,又能祛邪。

赤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

性味归经:甘;淡;平。入心、脾、膀胱经。

功用主治:行水,利湿热,益心润肺。

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心阴不足,肺燥,消渴。

茯神: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的菌核。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经。

功能主治:宁心、安神、利水。

用于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

可见茯苓与茯神均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区别在于茯苓还具有健脾利水的作用;而白茯苓与赤茯苓相比,两者均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但白茯苓还具有健脾的作用,而赤茯苓更具轻利湿热作用。

炮制:切片为好,而非切块!

《伪药条辨》:茯苓当取整个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洁白为上。

《医学衷中参西录》述 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 。不过要是块状也无妨,多煎煮些时间也是可以的。

茯苓皮: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的外皮。

甘淡,平,无毒,归经肾、膀胱经。

可利水,消肿,治水肿肤胀。《本草纲目》述 茯苓皮行水而不耗气,胜似大腹皮 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 。《医林纂要》: 行皮肤之水 。茯苓皮相对白茯苓祛水湿的功效更强,如果无脾虚症状,运用茯苓皮则更适合。

另外水湿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外湿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侵入我们体内长时间停留的,如风湿;还有一种是短时间停留的,比如暑湿感冒。内湿是中医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现代人很多都是内湿体质。内湿产生与现代人起居失常、饮食寒凉、肥甘厚味、饮食不节、运动失宜等导致脾胃虚弱,脾阳运化水湿能力减弱而停聚体内有关。

最后再来说一个土茯苓。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b qiā)的干燥根茎。

甘淡,平,归肝、胃、脾经。

功能主治: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药,可除湿利关节。常用量15--60克。

用于梅毒,膀胱湿热,淋浊,小便频数涩痛;拘挛骨痛;恶疮痈肿

土茯苓也有赤白二种,《纲目》中述 入药用白者良 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 。而《本草拾遗》述其名为草禹余粮 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 调中止泄 。可见白土茯苓与赤土茯苓均具有健脾胃的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徐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宝宝积食食疗方法
聊城治疗不孕不育费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