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要不要用力上
中药养生 2019年10月24日 浏览:5 次
摘要:我们是讨论具有祖国传统文化名片作用的太极拳,只能按照我国民大众的认识习惯去解释“用力”一词,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去“用意不用力”地研练 练要不要用力?这是每个练拳人都必须自思、自问、自答,谁都绕不开的问题。虽然回答各有说词,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种声音:一种说 要用力 ,一种说 不用力 。如果是涉拳不深的人随便说说也就罢了,令人难解的是,对太极拳深入研练几十年,在全国有影响的一些专家们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这令广大练习者无所是从。对这个长期如乱麻一团的问题,本人最近才理出了一些头绪,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现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
一、 用力 的 用 字的两种不同解读
第一种解读:
用 是需要、使用、运用的意思。行拳用力,就像绘画用颜料,饿了用饭、喝水用杯、写字用笔用纸一样的用法。凡是运动,都是力的推动,太极拳运动也不可能例外。虽说用重量不用力量,但还是要从重量中释放出力量;虽说用地心引力不用自身体力,但地心引力也是力呀!总之,练拳是需要力的推动的,无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如果这样解释练拳 用力 ,我看没人反对。可惜的是,常人对 用力 一词的理解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他们说: 用力 时不可能联想到用自身重量和地心引力之类的概念。练拳实践也证明,一说用力就是用体力,用筋骨之力,就一身紧张。所以,主张练拳不用力者不问用什么力,一听到 用力 二字就警惕,就拒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种解读:
用 是加强,加多、加大的意思,就像 用功 指多努力, 用功夫 指多花时间、多费精力, 用劲 指再加一把劲似的。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用力就是 用力气,使劲 ,例如 用力喊叫,用力把门推了一下 。暗指原来用的力气、使的劲,需要加大力气,多使一把劲。所举之例也是说,小声叫不行,必须加大声音使劲喊叫;轻推门不行,必须加大力量推一下。这也是常人对 用力 的理解。按照这样的理解 用 力练拳,就必须绷紧胸腹、鼓动筋肌。这就与太极拳重内轻外、重意轻力,重在自我修养和以柔克刚的特点相违背了。我看不只主张练拳不用力者反对,即使主张练拳要用力的朋友也未必完全同意。
二、肢体运行的三种动力
第一种是无加力意识的人体力。
即不能用 用力 一词形容的人力,包括:
1、呼吸鼓荡力。呼吸本是不随意肌收放推动的,但因呼吸会牵动两肋、胸背、肩胛、横膈、腰腹及身心,与随意肌有一定的互动关系,所以应把呼吸作为肢体运动的一种动力来研究。
2、静态支撑力。如站着、坐着、蹲着等保持一定姿势所需的支撑力。
、轻松运动力。如端杯喝水、使筷吃饭、饭后散步等轻松自然或悠闲自在的运行动力。
第二种是有加力意识的人体力。
是应以 用力 一词形容的力,是对 用力 词中的 用 字作为第二种解读所 用 的力。这种力有三个特点:一是简单,几乎不需学,人人都会,甚至连动物都会;二是依靠增加心力合体力消耗而增加力度,比较笨拙;三是因体内各部分相互牵扯而内部自耗大,所以功效低。主张练拳不用力者反对练拳使用这种力。
第三种是无体力、自然力。
主要是指人体像山体泥石流滑坡、水流冲击、物体坠落等运动现象的推动力,就是自身重量所释放出来的力。重量是重力的量化,重力就是地心引力。用重量,用重力,用地心引力都行,都是一个意思。这样说可能不太科学,但因为有因果关系,也算是约定俗成吧。除自身重量这个最方便、最经济、最主要的行拳动力之外,自然力还包括惯性力、反作用力、杠杆力等一些辅助性、传导性的力。
综上所述,因为 用力 中的 用 字常被作第二种解读, 力 字常被认为就是第二种力,如果说练太极拳 要用力 ,就混淆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界限,会将练太极拳者导入旁门,所以,练太极拳还是说 不用力 好,说 用意不用力 、 用重量不用力量 好,这样表达是非分明,一看就懂,能保持太极拳的纯正性。
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一种是主张练拳要用力者的现代思维方式。
他们首先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认为,凡是运动都是力的推动,太极拳是运动,当然也是力的推动,是力的推动就要用力,不用力就没有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这种说法的错误有二:一是把 是力的推动 等同于 要用力 ;二是把主观上不用力等同于客观上没有力。他们不知道还有不用力的力 地心引力。其次,他们从物理学定量分析的角度说,假如有一个合适的测力仪测量,每个微小的动作都是可以测出力学数据来的。再次,他们从生理解剖的角度说,人体每个动作都可以分析出是哪些肌肉收缩牵拉什么生出来的力。所以他们理直气壮地批评主张练拳不用力者说,明明用了力,又说没用力,不承认事实,不尊重科学。批评者无视主观用力与客观有力的区别,不顾肌体力与自然力的不同,简单地认为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只要动了就是用了力。这不是太极拳应有的思维方式,倒像西方直指目标的思维方式。
第二种是主张练拳不用力者的传统思维方式。
他们置身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站在阴阳哲理的高度,用辩证的、逆反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就不会得出 有就是有,无就是无 那么绝对的结论。所以,他们反对 只有用力才能有力,只有用力才能练力 的说法。主张 有就是无,无就是有 ,认为主观故意用出来的肌体之力,不但不是太极拳所需之力,而且还会堵塞太极之力的通道,一辈子也练不出真正的太极劲来。此乃 有就是无 的道理。相反,真正的 武学内劲从虚无中来 (孙禄堂语), 用意不用力,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 (杨澄甫语)。此乃 无就是有 的道理。他们还从太极拳的特点出发认为,太极拳重内轻外、重意轻力、重在以柔克刚的特点,包含了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重视自我修养的品格,以及 上善若水 、中正和谐的处世之道,是一种有很深文化渊源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不容改变,而 用意不用力 的练法,正是维护太极拳天姿国色特点所必须的手段。这是定性分析的思维方式。再从练拳的心理过程分析,他们认为:我练拳一无用力的心理动机,二无用力的心理体验,凭什么说我用了力!如果非要从力学的角度去分析,那就连端杯喝水、使筷吃饭、站着观景、眼皮眨动都是力的推动,那就要说用力喝水、用力吃饭、用力观景、甩力眨眼了。这岂不荒唐?
我们是讨论具有祖国传统文化名片作用的太极拳,只能按照我国民大众的认识习惯去解释 用力 一词,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去 用意不用力 地研练。而不能用现代思维否定传统思维,不能用科学理念批评哲学思辨,不能把其他武术的练法搬到太极拳中来。如果像西医批评不科学那样,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批评传统太极拳的 用意不用力 ,批评者自己就用错了定律,就先不科学了。要明白 用意不用力 是太极拳区别于外家拳的重要标志之一。丢了 用意不用力 ,就是丢了太极拳的特色。
开窍益智,调补心肾,滋养安神。用于心肾不足,痰浊阻窍所致小儿多动,少语,烦躁不安,神思涣散,少寐健忘,潮热盗汗;儿童多动症见上述证候者。
企业小程序宝宝消化不良又吐又拉
一岁半小孩不爱吃饭怎么办

- 上一篇: 腊肉炒儿菜的做法
- 下一篇 常在外吃饭真的伤不起比抽烟喝酒伤害大
-
能让你有长寿功效的抗衰老中药
2019-07-13
-
拔罐疗法可增强体质四类操作方法介绍
2019-07-11
-
中药丰胸自然美胸美艳
2019-07-07
-
广东中医药精准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
2019-07-07
-
江西奉新县中医院开展中医药知识培训
2019-07-02
-
给力的六款中药美容面膜
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