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新闻

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发展相得益彰作者仲易

中医新闻  2019年09月05日  浏览:4 次

  本文导读: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密不可分,一则同属文化科学活动。二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通,为医药学领域准备了充足的人才,而医学的特点也有服务和推动文化发展的独特功能。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互为渗透、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历史。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密不可分,一则同属文化科学活动。二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通,为医药学领域准备了充足的人才,而医学的特点也有服务和推动文化发展的独特功能。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互为渗透、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历史。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儒士从医

  儒士的人生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中国传统的读书人都把入仕为官,建立功业作为最大的人生追求。由于各种原因,大批学子即使皓首穷经也未必能当官为政,一生空怀治国安邦的理想却无表演的舞台,人生的精神支持只能另寻出路。又,中国传统文化在治理国家的层面推崇 仁政 ,医学是被公认的 仁术 ,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在重农轻商的封建社会,医药学是这些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良好选择。 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 (《九灵山房集 医儒同道》)宋朝范仲淹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思想就是大多数士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实践之道。治病救人可以给人民大众带来广泛的福祉其作用与 德政 相当。如明代张景岳就因仕途不通而转攻医学,成为一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也因科举不利而潜心研究医药,著成《本草纲目》,流芳千古。还有如皇甫谧、王肯堂、喻嘉言等,正是由于他们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儒士入医,从而提高了医药人的文化素质,壮大了医疗队伍。

  道士精医

  道家不仅具有一般宗教的精神慰藉功能,而且还珍重人的肉体,重视医学,精通养生。前已述及道家思想对中医药的积极影响,而道教医学和医家在中医药的庞大体系中也占据了特殊的地位。这主要是道家崇尚民生理念是医药学探索创新的生力军。历史上道家医学大家辈出有人统计,六朝道医占当时全部医生总人数的28.7%。在民间,过去有十道九医之说,道医董奉、鲍姑、孙思邈、韦慈藏等被奉为医神或药王,享受祭祀。因此,在近现代道教学中,少不了道教医学一科。可以说道教医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医药学,道教医学吸收和融会了中医药学的全部内容。

  历代道医以宗教虔诚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东晋葛洪最早记载了天花病。梁陶弘景集《养性延命录》,内容包括医论、医药以及啬神、服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祷诵咒、存思诸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集。其著《本草经集注》在药物的采集、加工、分类、配伍等方面都有创新。唐代孙思邈,奠定了妇科、儿科发展的初步基础,发展了养生长寿学。南宋崔嘉彦创立的西原脉学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外丹术研制的一些外用药,至今仍在使用。内丹术促进了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和对人体的研究。我国许多重要的中医药学著作,都收录了大量道教医方。

  结语

  医药学促进宗教文化的发展纵观各种宗教的 布道之路 ,通过为大众施药治病是最有效的途径。人对健康和生命的追求是最为强烈的。宗教大都首先或一直借助医学而深入老百姓,在这一点上是中医药学对传统文化的推动起了帮助作用。由此,中国传统文化应与中医药学共同发展、互生互长。

  作者:仲易。号:4949 525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怎样缓解小儿鼻塞
宝宝口臭是什么原因
什么原因造成小便后刺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