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保健

中医养生的7大理论

中医保健  2019年07月13日  浏览:7 次

摘要: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奠定了的理论基础,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雏形,又经后世医家的发展和补充,逐渐走向完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确立了中医养生的原则。如天人相应、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天人相应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 起居有常 。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形神共养

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神,即以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形神共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身体和都能够均衡统一与和谐。

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同理、同养、同用是中医饮食养生的一大特色。 药食同源 是指食物与皆属于天然产品,其性能相通。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 药食同用 、 药食同养 是指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皆由同一理论指导,也就是 药食同理 。中医养生提倡 药补不如食补 。

动静互涵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能促进新陈代谢以增强体质,并能防止早衰。但并不表示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中医养生学更强调静养的作用,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才是养生的根本大法,以静养生的原则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我国的老庄道家以及后来的道教都主张以静养为主。

正气为本

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这人身的 三宝 。 三宝 的根本在于保护脾肾。肾为先天之本,内蕴元阴元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肾与人体的生长和衰老的关系极为密切。若肾精充沛,内则五脏安和,外则肌肤润泽,容颜焕发,耳聪目明。所以,肾气旺盛,人就不易衰老。而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所以,脾胃强弱也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因此无论是调理肾元还是顾护脾胃,两者应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平衡阴阳

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 不偏不倚 ,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 养生以不伤为本 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辨证施养

辩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所谓的 三因治宜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即指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法。养生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和人体的体质、情绪及生活等情况,实施 辩证施养 的原则,才能得以健康长寿。

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手腕骨关节炎怎么治

经期延长胸胀痛怎么办

什么产品补钙效果好吗

男小便的时候肚子刺痛感
男性尿后放射性痛症状
男性小便刺痛怎么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