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丰胸

盗窃罪之财物释义与反思拳

中医丰胸  2020年05月04日  浏览:3 次

盗窃罪之“财物”释义与反思

盗窃罪之财物释义与反思(1)

以保安冒充房主私自出租房屋案为切入点

曹富乐

(作者:曹富乐,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与任职单位无关。)

一、案情介绍

2016年6月13日,刘某从外地出差1年后回来,到居住的小区家门口203室时,发现王某正开自家门,遂上前制止,并产生口角,刘某用拳头猛击王某面部、胸部,致使王某头部撞击墙壁造成轻伤。后王某通过捡拾刘某在伤害进程中掉落的身份证并报案,刘某于当日归案。事后查明是钱某在本小区当保安期间,发现本小区203室长时间没有住户,在更换门锁后,以李某的名字冒充203室户主,于2015年8月2日与到本小区租房的王某签订租房合同,将租金10万元占为己有。后被查获归案。

2、分歧意见及案件争议焦点

房主刘某看到王某正在开自家门,误以为王某正在实行犯法,在制止王某的进程中,攻击并造成王某轻伤。刘某的行为应当构成假想防卫。按照传统刑法理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行为人有过失的,以过失犯法论;行为人没有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本案中,房主刘某并不存在过失,而且刑法分则只规定了过失致人重伤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因此,刘某不构成犯法

租户王某未经刘某允许,私自进入并使用刘某的房屋,但其行为系受保安钱某冒充房主出租房屋行动的误导。另外,王某与李某(保安钱某冒充房主所使用的假名)签订租房合同并交付了租金。因此,王某无主观罪过,不构成犯罪。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保安钱某的行为在刑法上应当作何评价。一种观点认为钱某构成盗窃罪,另一种观点认为钱某不构成犯罪。即本案争议的核心在于钱某的行为是不是构成盗窃罪。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有少数观点认为,钱某构成诈骗罪。刑法通说认为,诈骗罪(既遂)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受骗者)产生(或继续维持)毛病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罚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获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本案中,保安钱某确实采取了欺骗的手段(冒充房主),使王某产生毛病的认识(认为钱某就是房东),并且基于该认识处罚了财产(与钱某签订租房合同并且支付了10万元租金)。关键在于,王某支付10万元租金后已然取得并实现了1年的房屋使用权,其并未遭受财产损害。换言之,王某并不是本案的被害人。因此,钱某构成诈骗罪的观点不能成立。

行为是认定犯法的关键。分析案件事实可以发现,钱某的行动主要表现为:冒充房东将房屋出租于他人,并将租金据为己有。此行动能否构成盗窃罪呢?换言之,冒充房东并私自使用别人的房屋租赁权是不是构成盗窃罪呢?更进一步说,房屋收益权能否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呢?

三、盗窃罪之财物释义

《刑法》第264条规定,偷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屡次偷盗、入户偷盗、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盗窃罪的犯罪对象为公私财物。然而,关于财物的刑法范围问题,刑法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不动产的特殊属性,对不动产是否属于盗窃罪之财物问题,存在较大争议(此问题将会在后文中详细讨论);另一方面,随着司法实践中盗取财产性利益行为的日趋猖獗,对财产性利益是不是属于盗窃罪之财物问题,学界争议更大,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随着财产性利益保护需求的增多,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倾向于肯定说的观点。对此,应当在罪刑法定原则下,对于财物的刑法范围进行界定。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其最经典的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其最主要的使命是在公民自由与国家刑罚权之间划出界限,保护公民权利不受国家权力的恣意侵害。贝卡利亚将罪刑法定原则视为刑法的第一要义,其指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法规定刑罚。只有代表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拥有这一权威。任何司法官员(他是社会的一部分) 都不能自命公正地对该社会的另外一成员科处刑罚。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因此,任何一个司法官员都不得以热情或公共福利为借口,增加对犯罪公民的既定刑罚。

在寻求自由和人权的当代,作为限定公权力、保障私权利之盾的罪刑法定原则已然成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不得逾越的屏障。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法的,不得定罪处刑。这1规定被认为是我国刑法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的规范依据。尽管学者对该规定的内涵理解不同,但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作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核心内容是毋庸置疑的,其对刑事立法和司法都有着绝对的限制意义。可以说,罪刑法定主义首要使命是对峙法权的限制,同时,罪刑法定主义还意味着以立法权限制司法权。因此,无论是刑事立法还是司法解释都必须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制止类推、不成文法、事后法和绝对不定期刑。在刑事立法和推行司法解释的过程中,判断规范是不是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一个重要标准即在于立法条文和司法解释是不是有违刑法用语的含义,从而有违国民的预测可能性。只有国民能够根据现行刑法规范合理预测本身行为的刑法性质时,才能够发挥刑法预防犯罪的性能,才能够真正意义上限制国家公权力,尊重和保障人权。

(2)财产性利益不属于盗窃罪之财物

对刑法条文的解释必须结合具体规范,在自身的语境下进行。《刑法》第264条将盗窃罪的犯法对象明确限定为公私财物,根据《辞海》的定义,财,是金钱物质的总称;物,在法学上指依法能为人所安排控制并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一切物资资料。可按各种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制止流通物、限制流通物与流通物;动产与不动产;原物与孳息;有体物、无体物与特殊形式物等等。

我国刑法语境下的财产性利益这1概念来源于日本,日本刑法将财产犯罪的对象分为财物和财产性利益。例如《日本刑法》第336条第1项规定诈骗罪犯法对象限于财物,第2项规定,以前项方法,获得财产上的不法利益,或者使他人获得的,与前项同。所谓财产性利益,是指除了财物之外的具有财产价值的某种利益,常见的有使人负担对自己的债务,使人免除自己所负的债务、接受他人提供的劳役等等。

从规范角度,关于财产性利益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法时期。盖尤斯在《法学阶梯》写道,有些物是有形的,有些物是无形的。有形物是可以触摸的,例如:土地、人、衣服、金子、银子以及其它无数物品。无形物是那些不能触摸的物品,它们体现为某种权利,比如:遗产继承、用益权、以任何情势缔结的债。从内容上可以看出,罗马法中的无形物和现代法学上的无形物并非一个概念,其更类似财产性利益,之所以表述为无形物可能在于当时并没有抽象权利这1概念。从财产性利益的内容(债权、债务、收益权等)可以看出,财产性利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抽象思维所拟制的产物,而非客观存在。尽管客观世界不存在该物的实体,但一旦人们将之抽象出来,它就会对人们的行为施加影响,甚至成为法律所规范的对象。如前文所述,《辞海》中物在法学概念上属于物质资料。而所谓物资,是指与精神相对,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财物从语义上说应当属于物资,是与精神相对的客观实在。因此,财物和财产性利益并非种属关系,二者分属两个范畴,财物的语义不包含财产性利益。如果将财产性利益作为盗窃罪之财物,必定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

从实践角度,首先,争议之所以存在,恰恰是由于财产性利益不是财物,而刑法条文将盗窃罪的犯罪对象限定为财物,以至于对侵犯财产性利益的行动无法规制。因此,为了司法实践的需要,将财产性利益突破性的纳入财物之范畴的观点应运而生。换言之,如果财产性利益本身就是财物的一种,司法实践出现了侵犯财产性利益的行动,固然可以并且应当适用刑法的相干规范,何以会产生如此大的争议?日本刑法明确将财产犯罪对象分为财物和财产性利益两类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其次,肯定论者依据《刑法》第265条和盗窃罪相关司法解释,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且不说司法解释能否作为学理论证的依据,单以《刑法》第265条属于注意规定来论证财产性利益属于财物这一逻辑本身就颠倒了因果关系。(具体原因,后文将详细论述)实质上,认为财产性利益属于盗窃罪之财物的理由,主要在于司法实践中侵犯财产性利益行动的剧增。但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破解司法困境的思路值得警惕。无可置否,随着社会的发展,财产情势的扩张,侵犯财产性利益的行动与日俱增,对这类行动规制的要求越发迫切。但是,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即便社会危害性再大,刑法没有明确规定为犯法的,必须做无罪处理,这是现代刑事法治的基本内涵。司法实践的需要,只是违法行为犯法化的立法根据,而不能作为解释规范的根据。对于司法者而言,必须坚持规范在前,价值在后的立场。因此,不管从应然角度还是实然角度,盗窃罪之财物都不应当包含财产性利益。

4、案件结论

由上文可知,本案争议的核心在于房屋收益权是否属于盗窃罪之财物?盗窃不动产侵犯的是不动产所有权,明显房屋收益权虽然涉及不动产,但其性质没法归于不动产。具体而言,刑法中的财产性利益主要包括:(一)对被害人设定权利,如使被害人房屋出租交与使用;(2)使被害人免除加害人或第三人债务,如使书立免除债务字据或退还借据;(三)使被害人提供劳务,如使演员演出;(4)使被害人满足加害人或第三人之欲望,如给付白饮白食、免费观剧、乘车等;(5)其他获得财产上之受益,如窃占他人之土地耕种之收益、占据他人房屋居住等均属财产罪之不法利益范围。毫无疑问,房屋收益权属于财产性利益。因此,钱某不构成盗窃罪,其行为属于民法的侵权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刑法》第245条规定了非法侵入住宅罪,但该罪侵犯的法益是个人居住的安稳、安宁权(关于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法益,存在争议,主要有安宁说、公共秩序说、占有说、住宅权说、综合说、相对化说等。本文认为,依照刑法分则体例,非法侵入住宅罪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结合司法实践,采取安宁说无疑更为适合。因此,钱某不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的间接正犯。

案例分析告一段落,但对财产性利益是否属于盗窃罪之财物的争议,尤其是肯定论者的逻辑思路,值得检视和反思,具体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潍坊公立牛皮癣医院
云南治疗睾丸炎费用
南宁市妇科医院地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