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大全

美丽浙江建设工作简报第50期2016年

中药大全  2020年06月22日  浏览:3 次

美丽浙江建设工作简报第50期(2016年)

第50期(总第72期)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16年11月21日    嘉善县铁腕推进“退散进集”铁心加快绿色发展  莲都区宣平溪生态治水擎起畲民致富梦    嘉善县铁腕推进“退散进集”铁心加快绿色发展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嘉善县深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以环境问题为导向和切入点,铁腕开展“退散进集”暨村级低端产业腾退整治工作,坚决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截止10月底,全县已完成腾退评估企业1155家,完成签约企业751家,其中已完成腾退468家,腾退面积2446.28亩,4个村率先实现“清零”,“两创中心”建设全面展开。腾退工作的推进不但未减缓经济发展,反而有了促进作用,前三季度,嘉善县GDP增速为8.1%,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居嘉兴市第2位。全县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月,空气优良率为79.02%、PM2.5平均浓度为38μg/m3,分别较上年同期上升4.72个百分点、下降17.4%,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对硬盘的售后保修都非常看重。不管是希捷还是西数,新增Ⅲ类水质断面7个,全县11个市控以上水质断面中Ⅲ类水占9个。嘉善县正释放着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来的绿色发展红利。  一、“地毯式”排摸,“一村一策”科学制定方案  一是摸清家底,掌握情况。成立专门工作组,逐村、逐片、逐企、逐户全面开展摸底调查。据统计,全县分布在工业园区外的低端产业1887家,共涉及106个行政村(社区),,占地面积9368.9亩。这些“低小散”企业普遍存在着能耗高、产出低、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隐患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二是明确时间,细化方案。制定出台《嘉善县村级工业园区腾退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整治范围,设定整改时限,全面开展腾退整治。列入范围内的企业实行关停淘汰或异地转移,支持各镇(街道)、开发区加快建设一定规模的“两创中心”,优先安排符合产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入园发展。三是“一村一策”,突出重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一村一策”腾退计划。以不符合有关规划、严重影响通道环境面貌的村级工业园,以及急需整治的原有工业小区、专业市场为重点整治区域。全县共确定了2个废旧金属市场、5个工业片区和21个村为重中之重腾退整治区域,相关企业767家,占地面积4144.7亩。  二、“专项组”驻点,“上下齐心”强势推进整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退散进集”工作领导小组,县、镇、村三级均设立作战室。全县行业整治暨村级工业园腾退现场推进会召开以来,召开各类动员会、工作部署会等共达200余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全方位、多批次进村入企,调研走访,听取汇报、部署工作。二是创新工作方式。嘉善县创新工作方式,指挥部下设9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县经信局、县环保局等9个县级部门一把手担任组长,对应结对全县9个镇(街道)实行驻点工作制,指导督促各镇(街道)加快推进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县环保局共出动546人次,检查企业182厂次,对开发区“低小散”企业共立案47家,已下达处罚决定书31家,处罚金额345万元,责令停产26家,移送公安行政拘留案件2件。三是形成部门合力。指导组长单位主动介入,各指导组间积极协调,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特别是公安、环保、安监、行政执法等部门配合各镇(街道)开展“联合执法、专项检查”共计700余次,累计出动12000多人次,起到积极的联合倒逼作用。  三、“一揽子”保障,“综合施策”解决后顾之忧  一是保障村级集体经济收益。鼓励“低小散”企业腾退清零的村抱团参与联建“两创中心”建设,即由相关村集体出资建设“两创中心”,出租场地获得稳定收益,同时,县、镇两级对“两创中心”建成并形成收益前的村集体收益进行保底,此举消除了村一级对“退散进集”工作的担忧,也为村集体经济的长期稳定提供了保障。二是解决部分腾退企业出路。支持鼓励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腾退后进入园区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整合入园。干窑镇长丰村5家混凝土管桩企业腾退后,抱团进入市镇工业园区,整合为一家企业,引进先进的管桩生产线,用地减少三分之二,产能削减一半。三是加快建设“两创中心”。编制全县“两创中心”建设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创业创新中心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嘉善县“两创中心”管理办法》。明确产业定位、入住条件、建设要求和扶持政策。全县计划在两年内建成“两创中心”13个,全面助推“低小散“企业腾退后的集聚集约发展。  四、“全方位”提升,“腾退整治”扮靓美丽嘉善  在企业腾退之后,统筹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方位整治提升,切实改善全县城乡环境面貌,积极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美丽新嘉善。干窑镇新泾港片区,57家企业腾退后,紧扣总体规划设计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坚持水岸同治、拆旧建新齐步走、洁化绿化同推进,50个主项目2000多个子项目同步推进,累计拆迁农房313户,拆除违章建筑303处,整治彩钢棚44.2万平方米,生猪退养150户,拆除码头堆场34个,新增绿化11.5万平方米。新泾港实现“旧貌焕新颜”。干窑镇新泾港是嘉善县开展“低小散”腾退后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嘉善县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为主要抓手,以点上打造“干窑样板”、线上突出“公铁沿线”、面上实现综合提升为主要思路,以“低小散”行业腾退整治、转型升级为主要手段,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通道“四美”联动,并深化美丽村居、美丽庭院、美丽机关、美丽工厂、美丽市场、美丽商铺等“六美”创建,全域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坚决补齐环境短板。目前,全县“三改”完工面积295.12万平方米、拆违173.31万平方米,整治蓝色彩钢棚320.15万平方米;拆除工业自备锅炉238台。全县118个村、36个社区开展美丽村居创建,97个单位开展美丽机关建设,已创建美丽庭院16166个、美丽工厂450家、美丽市场21家、美丽商铺925家。  莲都区宣平溪生态治水擎起畲民致富梦    莲都区境内的宣平溪流域地处瓯江上游,是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有老竹镇和丽新乡两个畲族乡镇,畲族集聚村8个并嘱咐他们安心工作、注意安全生产。中新社发 世鹏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前一页[1][2][3][4][5][6][7][8]下一页尾页2月14日,畲民6000余人。该溪流域由中共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葛学斌任河长,在“五水共治”号角吹响后,莲都区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将治水进行到底,持续有力擦亮生态底色,践行着“一江碧水、生态富民”的庄严承诺,以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为工作主线,推进宣平溪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出一条富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生态富民路。宣平溪流域水质持续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流域畲民2015年人均纯收入16500元,同比增长10%。主要做法如下:  一、治水促乡村“转身”,推进美丽环境建设  在宣平溪治水的号角声中,莲都区多措并举,合力治水。一是科学治污。针对宣平溪流域主要污染源为畜禽养殖废水的特点,探索推行“养猪上楼”的非接触发酵床养猪零排放模式,实现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降成本的“三无一降”生态养殖。该模式兼具节水、节省劳动力、可提供优质生物有机肥等优点,养殖户收益明显提高。二是生态修复。结合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对河道河堤及滩面进行生态化治理,满足防洪、生态、休闲、景观等多种功能需求,已累计治理流域河道19.46公里。先后向宣平溪不同河段内放养中华鳖苗、草鱼等水生动物150万尾,净化水体的同时恢复水清鱼游的“乡愁记忆”。三是全域行动。各级河长频繁走在宣平溪治水第一线,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动联责治理,全流域畜禽养殖整治、全流域砂石整治、全流域洁水养鱼、全流域群众参与的“四个全流域”治理模式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改革原有市场化保洁机制,建立村民参与河道治理长效机制,此举为参与保洁的农民每人每年增收1.8万余元。  二、治水促产业转型,推动美丽经济腾飞  治水让宣平溪流域处处好风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产业培育并进,“治水红利”引发经济“蜕变”。一是养生农业风生水起。去年以来,莲都区全域推进养生农业的发展,全面倡导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推进安全放心农产品供给。宣平溪流域是农耕文化的一方净土,畲民族繁衍生息的一块熟地,莲都区将其作为重要区域进行打造,创建养生农业示范村和示范基地,努力重塑千年农耕文化。该流域养生农业面积从6.42万亩发展到9.87万亩,农业产值达到56014万元。同时,积极打造一批以“处州白莲”等特色养生农产品为卖点的休闲养生农庄,推动建立“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的全产业链镇域农旅融合发展体系。二是民宿经济迅速崛起。如今,依托好山好水的保护、利用、开发,农耕、民俗民宿经济在宣平溪流域如发展迅速。沙溪畲乡风情民宿村、瑶畈欧式风情民宿村等10余个特色民宿主题村落,总床位数达3000个以上。今年月,宣平溪流域周边民宿(农家乐)收入达1200余万元,同比增长近35%。三是休闲旅游经济生机勃勃。老竹、丽新区块独特的地形地貌,加上畲族文化的沉淀和宣平溪畔各具特色的田园乡村、港埠,造就了多元化旅游资源。每年“竹柳新桥”畲族三月三歌会、春节的畲族婚嫁、祭祖表演、民俗体验等系列民俗活动,成为市民和游客节日休闲方式之一。民俗游和特色年货吸引众多城市游客下乡过大年,据统计,宣平溪流域今年月共接待游客约105万人次,同比增长近30%。  三、治水促信心转变,夯实美好生活底气  生态文明是一个地方最美的风景,也是一个地方的幸福底色。“五水共治”两年来,观念变了,信心增了,底气足了。一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美化为新的治理理念,坚持科学治理,注重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让水环境成为新亮点。翻开《“五水共治”转型探索——宣平溪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案》,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治理等“五大攻坚”、七大方面内容,一幅让几辈人憧憬的蓝图跃然眼前。二是助力打开“两山”通道。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如全省首批20家美丽生态牧场之一的“处州蜂业”,凭借宣平溪流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动村民发展生态养蜂产业,蜂群总数超过万群,为农户实现年均增收2万余元。落户麻铺村的“水精灵瓯江鱼文化博览园”,开启山区养殖业O2O模式先河,将建成全省唯一的中国金鱼种质资源基因库。三是洁美文明千村所向。两年来,随着“治水”的强力推进,“五水共治”已经在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观念转变了,信心增加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要我干”向“我要干”提升转变。如宣平溪沿线群众自发组建80余人的护渔队,4人一组,开展常态化护渔巡查行动。家园变洁美,村村有妙招,持续推行每周一“全民保洁日”、每月19日“综合整治大会战”、“洁净村居流动红黄旗竞赛”等主题行动,深化细化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宣平溪沿线开展各类环境保护主题活动80余次,参与人数5.53万人次。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  联系:传真:E-mail:qiulin@本期共印:500份

乌海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咸宁治疗白斑病费用
糖尿病足的药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