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

利器出世保险期货模式可破解灾情吧

中医诊断  2022年01月24日  浏览:4 次

利器出世:“保险+期货”模式可破解灾情

2017年12月28日下午,内蒙古甘河农场相关负责人和农业合作社代表在当地举行的“保险+期货”理赔仪式上分别接过合计430万元的扩印版“现金支票”。在当年大豆种植效益意外下滑的情况下,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财险)和华信期货提供的这430万元收入险理赔款

,使农场和农户投保的2.77万亩大豆顺利实现种植收入目标,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一全国首单商业性农产品收入保险项目是如何诞生的?未来有没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靠天吃饭:只能盼望无灾情好行情

预计2030年中心城区的天然气供给将会达到5.6亿方。 甘河农场,一个始建于1966年的老牌国有大中型农场,现有耕地面积35万亩,以大豆、玉米种植为主,职工1800多人,其隶属于管理着600多万亩土地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和其他大部分农场不同,甘河农场不仅组织农业生产,还承担着社会化管理职能。虽然甘河农场具有农业机械化率98%以上、耕地实现大规模连片的优势,但由于自然和市场因素,要养活这样一座“小城”,仍殊为不易。

“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年头好就挣一点,年头不好赔得谁也没招儿。”说这话的人,是当地种粮大户单环宇。

今年40岁的单环宇是土生土长的甘河人。如今,农民外出务工成了普遍现象,单环宇是为数不多的把种地当成事业来做的农民。单环宇夫妇有两个孩子,加上老人,是一个六口之家,农业生产是他们家唯一的经济来源。

虽然地方口音浓重,但单环宇的思维在乡亲们中却比较超前。他清楚地知道,靠着几亩薄田永远不可能发家致富,于是从前些年就开始逐步增加耕地承包面积,并筹款购进农机具,希望通过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增收。

然而,这仍然是不够的。

2016年入夏后,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内蒙古遭受历史罕见旱情,甘河农场建场50年来也是首次经历如此级别的大旱。夏秋季节正值大豆作物的花期和果期,肆虐的旱情导致甘河农场4万到5万亩大豆绝收,即使是未绝收的豆田,产量也严重降低。不仅是庄稼,连居民生活用水都受到一定威胁。

整个场区如临大敌。除了通过增加牧业养殖等方式增收外,农场当时甚至不得不努力联络外界各大用人企业,帮助受灾农户外出务工以自救。

许多农户开始进城,可单环宇不能走。作为种粮大户,家里仅大豆就种了400多亩,此外还有大面积的玉米田,要是一走就全完了。可就在其拼命设法自救的情况下,当年他家种植的大豆,平均每亩也只收了120多斤,不到正常年景的一半。而这比起许多每亩仅收了二三十斤甚至绝收的乡亲还算好的。“2016年大豆、玉米全赔钱。”回顾当时的情景,单环宇很无奈。

这还不是农场面临的唯一困难。农户靠天吃饭,天气因素只占一半,另一个“天”就是多变的市场行情。比起残酷的灾情,行情的波动同样令人生畏。

断桥铝门窗十大品牌排名
拉萨哪里有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银川治疗男科哪家医院好
友情链接